虛心求學,造就博學神醫
陳白洪,1962年出生在漢江湖畔一個農民的家庭,高中畢業后考入鄖縣衛生學校中醫士專業,工作期間攻讀了湖北中醫學院四年制專科學歷。先后在鄖縣大堰中心衛生院、縣中醫院工作至今。他從一名普通的醫生,成長為醫院的中堅力量、技術骨干、青年優秀人才、副院長、政協委員。
八十年代的縣中醫醫院成立時,可謂是一無所有,房屋破爛不堪,醫療設備落后,基本沒有現代化的大型醫療設備,中醫專家青黃不接,西醫人才更為缺乏,就診條件也十分有限。他孜孜不倦學習中醫“十八般武藝”,虛心向老師求教,從此一頭鉆進浩瀚博學的中醫領域。曾經先后在中國人民解放軍203醫院、仲景醫科大學、湖北中醫學院進修小針刀,從事中醫針灸推拿工作多年來,為醫院的專科建設和發展、人才培養盡職盡責。在痛癥、風濕、急慢性運動損傷的診療有所長,應用扳、牽、壓手法治療腰突癥,達到了簡、便、廉的中醫適宜技術。提出的“動痛穴”的概念及“張力療法”運用在水針、針刀、拔火罐治療急慢性損傷性疾病有獨到之處,常常被病人稱之“神醫”。
攻克雜癥,在實踐中揚名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2009年秋天,家住城關的何某,因腰4.5脊椎間盤突出癥,曾在一家大醫院手術后,仍不能緩解疼痛,長期臥床,不能負重端坐,時間一長就會引起雙下肢供血不足,肢體發紺等癥狀。為治病,她不知走遍了多少大大小小醫院,效果也極其不明顯。后聽說中醫院專家陳白洪對針灸有獨到的研究,就抱著一線希望找到陳白洪。結合所有檢查,陳白洪向患者分析了病情,并制定了詳細的治療方法,鼓勵患者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陳白洪用神奇的四枚銀針配合中成藥對患者實施治療。一個月過后,患者可以直立行走,逐漸康復。在后期家庭訪視中,筆者看見何某正和鄰居們聊天,看見我們,何某非常感動的說:“陳院長真是神醫,沒花多少錢救了我的命。”
家住江蘇江都的53歲李某,患有骨性雙膝關節炎,行走困難,活動嚴重受限。2010年,李某的兒媳聽說陳白洪的醫術高明,就把遠方的婆婆接來就醫。患者高興地說,沒想到她這飽受折磨的病只花了幾百元就治好了!”
類似于這樣的疑難雜癥陳白洪已記不清治好了多少,他的神醫美名一時間傳遍了大江南北。十堰城區、陜西白河、河南淅川、甚至千里之外的江蘇江都等地患者都慕名而來,滿意而歸。多年來,外地來院就診人數已超過萬人次。
建言引領,送來萬家福音
陳白洪不僅在醫術上高人一籌,而且心系醫療事業。在中國共產黨90歲生日之際,作為統戰部黨外知識分子的陳白洪,就醫療衛生事業建言獻策。他說,隨著衛生體系的不斷加強和衛生經費的不斷改善,要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為重點,認真有效落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衛生監督執法要建全,覆蓋要全面。他的建言得到了很好的采納,我區的醫療衛生事業自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僅如此,陳白洪還親自率領鄖縣中醫一班人,開創了鄖陽區中醫針灸推拿事業的先河。區中醫院針灸推拿科在他的帶領下“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專”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積累和磨練,針灸推拿科病房于1993年正式成立,設置病床10張,2001年床位增加至40張,現今100張的病區床位,2012年陳白洪主動擔起風濕病區的建設,同年風濕病科被十堰市授予“十堰市中醫重點建設專科”光榮稱號,現有醫護人員14人,開放床位40張;擁有先進的治療設備,形成以物理治療與中醫、中藥相結合治療各種類型的頸、肩、腰腿痛及風濕性疾病等疑難病癥。他自行研制的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的偏寒性風濕一號和清熱利濕、通絡止痛的偏熱性風濕性二號,經過多年臨床應用,療效極佳。在他的帶領下,全科上下醫患關系和諧,醫療質量不斷提高,醫療安全得到保障,成為醫院當之無愧的龍頭科室,承擔了全區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使命和責任,中醫藥文化科普知識在老百姓心中生根發芽。
執著追求,頻接累累碩果
彈指一揮間。轉眼陳白洪已54歲,但他對中醫事業執著追求的腳步也從未停止過。他時常廣泛閱讀專業期刊,深入了解本專業發展趨勢,更新新知識、嘗試新技術。先后把射頻、臭氧、小針刀治療頸椎病、腰椎病,針刀加中藥外敷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透刺法加中藥外敷治療頑固性面神經炎,升降相承對穴治療脾胃病,火針治療神經衰弱等運用到了臨床實踐,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是因為他對中醫事業孜孜不倦的追求,先后創新先進診療技術20余項,30多篇論文在權威刊物上公開發表。榮獲了“鄖縣知名中醫”、“鄖縣科技精英”等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