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類型: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無創通氣管
(二)準備:人員準備:病人操作人員心理準備;環境準備:室內保持清潔,安靜,空氣新鮮,室溫22℃左右,相對濕度在60%;物品準備:床旁備無菌吸痰管、生理鹽水、吸引器、氧氣、呼吸囊、一次性手套。根據需要準備氣管切開包、氣管插管包,呼吸機。
(三)體位
1、患者體位應根據病情而定,翻身或改變體位時,應同時轉動頭頸和上身,避免活動導致套管刺激氣道或套管脫出引發呼吸困難。患兒或有可能自行拔除管者應約束其上肢,以免發生意外。
2、長期臥床病人應做好防褥護理。每2小時翻身、扣背一次,促進痰液的排出,根據病情實施體位引流,減少肺部并發癥的發生。
(四)局部:
1、氣管插管者應保持固定膠布的清潔,定期檢查氣管插管的深度,過深、過淺應及時調整,調整深度時必須先將氣囊內氣體抽出,調整完畢后再充氣。
2、氣管切開者應注意創品及套管內有無出血,有無皮下氣腫、血腫。如有出血現象應仔細檢查找原因,予于處理。
3、人工氣道在不進行呼吸機輔助呼吸時,管口應蓋雙層濕鹽水紗布,防止灰滿面春風、異物吸入,并改善吸入氣體的濕度,根據病情給予霧化。
4、氣管切開管創口敷料應保持清潔干燥,每日更換敷料2次,痰液污染或潮濕時隨時更換。
5、注意檢查氣管切開管固定帶的松緊度以一指為宜,結扣要牢固,應為方結。固定污染也應及時更換,為保證安全,建議先將清潔固定帶系好后再去除原固定帶。
6、皮膚切口的縫線可手術后5-7天拆線。
(五)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濕化氣道。
1、使用金屬氣管切開管者,每4-6小時清洗內套管一次,如果分泌物過多尤其是出現血性分泌物時應酌情增加清洗次數,最好用兩個同型內套交替使用,外套管一般在術后7-10天內不更換,如特殊需要,必須更換尤其是在術后48小時內更換時,應作好充分準備,2-3人配合,由專科醫師執行,切不可隨意拔除外套管。
2、不使用呼吸機時,不宜使用鎮咳、抑制呼吸和減少呼吸道膛體分泌的藥物,如可待因、嗎啡、安定、阿托品等。
3、濕化:正常呼吸過程中,上呼吸道將干燥、溫度較低的空氣,逐步轉化為濕潤溫暖的氣體到達肺泡進行氣體交換。一般空氣的溫度21℃,相對濕度為50%,而人體肺泡內的溫度為37℃,相對濕度為100%。可見,人體在吸入空氣時,呼吸道必須對空氣進行加溫加濕,生理情況下,這一過程由上呼吸道完成。人工氣道的建立,使病在吸氣過程中喪失了上呼吸道對入氣體的加溫加濕功能,如不予于人工方法進行加溫加濕,機體只能吸入干燥和溫度較低的空氣,使吸入氣體的溫化濕化完全由下呼吸道的支氣管樹粘膜來完成,極易導致氣管粘膜干燥、分泌物粘稠、形成痰栓,造成嚴重后果。因此,人工氣道者,必須強調濕化。濕化的方法:濕化器或蒸汽發生器、霧化器、氣管內注入或滴入生理鹽水。一般情況下,24小時呼吸道無形失水約25ml,因此濕化量至少為每日250ml。
4、吸痰:清除呼吸道及套管內分泌物,以免咯出之痰液再次吸入氣管內或結痂阻塞氣道。人工氣道進行吸痰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無菌操作。生理情況下,通過呼吸道的過濾和清潔作用,阻擋和清除了隨空氣進入呼吸道的顆粒和異物,使進入肺泡的氣體幾乎清潔無菌。建立人工氣道后,吸痰時吸痰管直接進入隆突前,因此吸痰管必須是無菌的,操作時帶無菌手套,右手持吸痰管,并保持不污染,左手控制負壓,濕化注入的生理鹽水也必須是無菌的,絕對禁止用抽吸過口鼻腔的吸痰管再抽吸人工氣道。
(2)使用呼吸機進行呼吸治療的病人吸痰前必須給予預充氧,以提高機體氧儲備,避免發生低氧血癥甚至組織缺氧。
(3)解除負壓將吸痰管送至人工氣道無端,以免過度抽吸肺內氣體引起肺萎縮。插入吸痰管的過程,如感到有阻力,應將吸痰管后退1-2cm,以免引起支氣管的過度嵌頓和損傷,打開負壓,邊退出邊旋轉邊吸引,間斷使用負壓,可減少氣道粘膜損傷,且抽吸更為有效。
(4)吸痰管在氣道內的時間應<15秒,負壓:成人<400mmHG,兒童<250mmHg,有出血傾向尤其應該注意。
(5)密切注意生命體征,一旦出現心律失常或呼吸窘迫,應立即停止抽吸并吸入純氧。
(6)通氣和氧合恢復后至少進行5次深呼吸生命體征恢復到基礎水平后,才可再次抽吸。
(7)氣道抽吸后可使用同一吸痰管抽吸口鼻腔。
鼓肺與拍背:吸痰前給予扣背,使痰液松動,病情許可是可進行體位引流,吸痰后,給予較大潮氣量(1000-2000ml)以鼓肺,減少肺泡萎陷。
(六)口腔護理:
1、口腔是消化道的起點,具有攝食、咀嚼、味覺、吞咽和語言等功能。生理狀態下,口腔內具有平衡狀態的微生物。人工氣道尤其是經口氣管插管的患者由于機械通氣的需要,氣囊將呼吸道上下分開,使氣囊上端成為盲端。由于患者機體抵抗力的減弱,進食飲水減少或根本無法吞咽,自潔能力減弱,口腔內溫度濕度以及食物殘渣等為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場所。大量繁殖的微生物,有可能沿氣囊外壁稱行至下呼吸道,造成肺部感染。因此,對人工氣道的患者,做好口腔護理極其重要。
2、方法:經鼻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的患者,如果清醒可自行漱口,昏迷或乏力者可用棉球進行口腔護理。經口氣管插管的患者,由于固定的關系,用棉球清洗難以徹底清潔口腔,而多采用注水抽吸的方法加以清洗。患者側臥位或平臥位頭側向一側,氣管插管的上方注水,下方用吸痰管將液體吸出。根據病情可采用生理鹽水、其它漱口液、碳酸氫鈉、雙氧水或高氧化電位水。
3、要求:口腔無異味。
拔管:當建立人工氣道的指針不再存在,呼吸平穩,能自行咳痰動脈血氣分析結果正常,就有指針拔除氣插管或氣切開管。拔管前應消除病人的心理負擔,做好心理護理,使病人了解拔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患者產生安全感,同時提高吸入氧濃度,增加體內氧儲備,徹底吸除氣道分泌物,包括品鼻腔分泌物,將無菌吸痰管放入人工氣道中,一邊抽吸一邊氣囊放氣,同時快速拔除人工氣道,并給予合適的氧療措施。拔管患者床邊應準備急救設備,拔管后仍應給予特別護理,并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一旦出現氣氧,應立即處理。氣管切開管拔管前,一般先行堵管2448小時,平穩后再拔管。拔管后用蝶形膠布覆蓋創面,竇道進行消毒換藥,防止感染。
(七)、呼吸器的應用及護理
1、呼吸機管道安裝正確,各管銜接牢靠,溫化、濕化/霧化功能良好。呼吸機管道不宜固定過牢,應具有一定的活動范圍,以防病人翻身或頭部活動時導管被牽拉脫出,導致意外拔管。
2、一旦出現意外拔管,應立即重建人工氣道。氣管切口3-5天內者,氣管切口竇口尚未形成,氣管切口管難以重新插入可先行經口氣管插管。氣管插管困難或指脈氧飲和度<90%時,可用面罩加壓給氧或口對口人工呼吸,為進一步處理贏得時間。
3、由主管醫師或呼吸治療師選擇合適的呼吸模式,護士應注意各參數和各報警范圍,出現報警應及時處理。
4、按時查動脈血氣,動脈血氣結果是監測呼吸治療療效的重要指標。上機前及上機后30分鐘,必須復查動脈血氣,以了解呼吸數是否合適,并根據血氣結果調整呼吸參數。
5、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吸痰。使用呼吸機輔助/控制通氣時,人工氣道的護理必須細致,以免在進行人工氣道管理的同時對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應定時進行肺部聽診,有痰鳴音時要及時給予吸痰。吸痰前,先給予預充氧5分鐘,翻身扣背,氣道內再注入5-10ml生理鹽水,再行氣道內吸引,并鼓肺2-3次,以期張開塌陷的肺泡,并繼續給予純氧5分鐘,糾正因吸痰導致的動脈低氧血癥,改善組織缺氧。吸痰過程中如果出現心律失常,或嚴重缺氧(SpO2<90%=,應立即停止吸引,并給予純氧吸入。
6、及時正確留取痰、局部分泌標本,密切注意二重感染的跡象。呼吸機管路每3天更換一次,進行適當的消毒處理。
7、及時清理接水器,呼吸管路內冷凝水。如出現呼吸管路內冷凝水集聚,可導致呼吸機觸發,使患者呼吸頻率過快,引起不適,甚至影響呼吸治療,應及時將冷凝水趕入接水器并清理。
8、注意氣源、電源,床單位準備呼吸囊。出現突然氣源或電源中斷,應立即將呼吸機管道與病人分離,用呼吸囊控制呼吸,以免患者窒息。
9、脫機訓練。病情好轉,呼吸循環穩定應及早脫機,脫機訓練應安排在白天人多時,有專人負責,脫機后30分鐘再復查動脈血氣。
10、徹底消毒呼吸機管道,清潔呼吸機,使呼吸機處于備用狀態。
(八)氣管插管護理常規
1、位置正常,固定牢固,定時記錄與門齒或鼻尖的距離。記錄方法是現在的深度/插管時原始深度,均以cm為單位。
2、及時清除口腔內分泌物。
3、留置胃管,根據病情給予鼻飼或胃腸減壓。
4、保持氣道通暢,防止分泌物堵塞。(1)定時吸痰,一般每1-2小時一次,有痰鳴音時及時吸痰。(2)加強濕化,可于氣道內定量注水、人工鼻、淡化罐、霧化等方法。(3)定時翻身拍背,體位引流。(4)吸痰后給予鼓肺。方法同氣管切開護理。
5、未接呼吸機需要吸氧,應使用T管過度。
(九)拔除氣管插管的護理
1、好吸氧裝置,根據醫囑給予氟美松。
2、吸盡鼻腔、口腔及胃內物,防止拔管時嘔吐誤吸。
3、氣管內充分吸痰。
4、提高吸氧濃度3-5min。
5、解除固定氣管插管的膠布。
6、置吸痰者達氣管插管最深處,放空氣囊,邊吸痰邊拔氣管插管。
7、拔管后立即面罩供養或高流量吸氧,觀察SPO2及其它生命體征。
(十)拔管(氣管插管)后的護理
1、口腔護理。
2、霧化吸入,首次霧化吸入時,護士不得離開床邊。
3、觀察有無呼吸困難,出現鼻翼煽動、呼吸淺促、唇甲發紺、心率加快、脈氧<90%應及時處理,必要時重新給予氣管插管。
4、拔管后30min復查動脈血氣。
5、囑病人安靜休息,觀察病人有無聲音嘶啞、嗆咳現象。
6、鼓勵病人咳嗽排痰,叩拍背部,定時更換體位,必要時吸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