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孢菌素目前已發展到第四代,臨床常用品種大約有20種左右。該類抗生素的特點是抗菌譜廣,過敏范應比青霉素類少,殺菌活性較強。但該類藥物對腎臟的損害值得醫務人員高度警惕,在使用該類藥物時需加以防范。
第一、第二代頭孢菌素類藥物如頭孢羥氨芐、頭孢西丁、頭孢美唑、頭孢拉定等主要經過腎小管周圍毛細血管進入近端小管上皮細胞,在進入小管液。在這一過程中,部分藥物進入小管上皮細胞后選擇性地與線粒體膜結合,引起能量代謝障礙,線粒體呼吸窘迫以致細胞壞死。有些藥物可作為半抗原引起免疫炎性反應,累及腎小管間質,引起急性藥物性間質炎。
多數情況下,頭孢菌素所致腎臟損害大多發生在用藥后1~3天之內,少數發生在用藥1周或數周內。其腎臟損害的表現有腰、腹部疼痛,肉眼血尿,體檢有臍下壓痛及雙腎區叩擊痛,實驗室檢查尿液呈洗肉水樣或有血凝塊,紅細胞滿視野,尿蛋白多為陽性,腎功能不同程度降低。一旦在用藥期間出現上述癥狀、體征及尿檢查異常,就應該考慮藥物所致腎臟損害,須立即停止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并給予足量的液體輸入,應用止血劑和地塞米松肌注或靜滴,一般在3~7天左右尿常規及腎功能可恢復正常,臨床腰、腹痛癥狀可緩解。
防范頭孢菌素類藥物致腎損害的關鍵是要合理使用,積極避免各種危險因素,當患者腎功能不全或有腎臟病史時,應(a.)選擇對腎臟無明顯毒性反應的藥物;(b).老年人慎用上述有腎臟損害反應的藥物;(c).藥物劑量不宜過大,盡量縮短療程;(d).患者若存在血容量不足,應先補足血容量再給藥;(e).不能與其他也有腎臟損害反應的藥物同時使用;(f).過敏體質患者使用時應高度注意過敏反應的發生。